传统戏曲艺术
五常东北大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其的魅力不仅在于娱乐百姓,而且经过百年来几代艺人的努力,开创了黑土地曲艺艺术的先河。五常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松花江沿岸落地生根发展的一个支脉,是东北主要曲种之一。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据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词,故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
现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
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士说,东北大鼓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鼓曲中是十分珍贵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东北大鼓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省内专业曲艺团没有东北大鼓演员。全省东北大鼓演员和民间艺人“文革”前有800人之多,但至今能坚持活动在舞台、书馆中的已寥寥无几。因人才的匮乏难以满足要求,许多书目没人去唱,这些困难使东北大鼓发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我会倾己所能,让东北大鼓的鼓点永远敲下去。”夏晓华自信地说。
20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令考官感到惊喜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艺术传承考生首次出现。在考试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欣慰地说,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哈师大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五常东北大鼓唱响黑土地 婉转清丽的唱腔,生动传奇的故事,五常东北大鼓的魅力不仅在于娱乐百姓,而且经过百年来几代艺人的努力,开创了黑土地曲艺艺术的先河。在五常市,记者见到了曾为于淑贤、刘淑清等著名东北大鼓艺人伴奏的著名三弦演奏家李海臣先生。年逾古稀的李老师,得知记者此次是专门为东北大鼓而来时,激动得站起身来一再表示感谢。他表示,愿意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收几个年轻的徒弟,让更多的百姓,能听到原汁原味的五常东北大鼓。
五常东北大鼓唱响黑土地
据悉,五常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松花江沿岸落地生根发展的一个支脉,系东北主要曲种之一。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相结合演变而成东北大鼓,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书目唱腔,各派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迥异。1860年前后,“子弟书”随满族移民从京津地区到五常拉林河流域落户传播。最初的东北大鼓是演唱者操三弦自弹自唱,腿上绑板自己击节;清末开始有女艺人出现,她们自行操鼓并击板节演唱,专有琴师弹三弦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