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样式
齐齐哈尔木板书是流行于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的传统曲艺样式,属木板大鼓曲种,表演时左手持木板击节,右手击扁皮鼓伴唱,无其他乐器伴奏,题材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及民间故事。其唱腔融合西河大鼓特色,结合评书说口技巧,形成唱、念、打板一体的表演形式。
该曲艺起源于明代山西胡家,随人口迁移传入河北、河南,清中叶形成地方流派 。20世纪40年代传入齐齐哈尔,50年代传承人郑焕江将其扎根富拉尔基区,通过广播演播《杨家将》等长篇书目扩大影响,并在传统唱腔中融入京剧念白与表演程式。现存20世纪80年代录制的《杨家将》演出片段,表演器物包括三块木板和扁皮鼓。现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保护,传承人郑占勇尚掌握部分小段。2023年被纳入黑龙江省“龙江湿地鹤乡多彩非遗之旅”展示项目 。
木板书即木板大鼓,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的山西胡家,在大迁移中传入河北、河南一带,河南称木板大鼓,河北称木板书,后来形成的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也是在木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地区音韵,并加入多种伴奏乐器发展形成的。
齐齐哈尔木板书,书目分中长篇及书帽、小段,题材多为历史演艺、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等。
木板书的传承人郑焕江1918年出生于河北省,14岁拜师学习木板大鼓,随师傅到山东、天津、东北等地演出,50年代初,来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黑龙江广播电台和齐齐哈尔广播电台曾录制了郑焕江演播的多部长篇传统书目《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东汉》等等。郑焕江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为人忠厚,善于学习,有深厚的艺术家功底,勇于改革创新,过去民间大鼓曲调单一,平铺直叙,郑焕江首先从曲调唱腔中进行改革,结合书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来创腔,人物按行当表演模仿,并借鉴京剧的念白和身段,塑造人物性格,运用各种拖腔和颤音,当人物思想斗争激烈或者情节发展到高潮时,他的唱腔加速,用大段贯口,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